过去的一年,是四队恢复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四队党委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发挥地质作用”“平稳转型、精准定位、建强队伍、创新发展”工作要求,坚持以创新转型为主线,以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全面抓好发展、改革、稳定各项工作,务实重行、砥砺奋进,搭架筑形、积势蓄能,开创了四队创新转型发展新局面,为谱写“十四五”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现汇报如下:
(一)紧抓党的建设,引领创新转型发展方向。一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进一步严紧压实。二是以思想建设为引领,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三是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有效发挥。四是以纪律作风建设为保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巩固。五是以群团工作为纽带,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一年来,大队党委狠抓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尤其是在大队领导制度改革之后,党委班子认真分析研究大队党的工作、党建工作和党务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围绕加强党对地质工作的全面领导,主动谋划全队党的工作的内容、载体、方法,逐步探索全队领导体系的转型。先后组织召开了大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化改革工作会议、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等专题会议,组织开展了大队第四次创新转型大讨论及成果交流会,研究制定了《大队突破极限压力实施方案》《大队党委班子三年任期工作目标》《大队党委关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通过了大队党委、行政议事规则及科技、质量、安全、项目库建设、资产管理等相关制度,开创了党建引领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保证了全队创新转型发展的方向。
(二)紧抓能力建设,补齐创新转型发展短板。一是加强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全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3人、返聘老专家5人;组织和参加各类培训活动36场次,参与人数达1190人次。二是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年发展了12名预备党员,11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提拔正科级干部5人、副科级干部3人、试用期转正10人、交流轮岗4人,推荐团市委挂职1人。三是加强了科技攻关。建立了市级科技平台、队级科技平台各1个,建立了校企、队企技术服务平台各1个;开展局科研项目2个、队科研项目7个,投入科研经费117万元;全年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获得局QC成果三等奖1个、局竞赛单位一等奖1个。四是加强了资质装备建设。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由乙级升为甲级;新购置了有机实验测试、土壤污染调查采样、工程物探、航空摄影等设备。五是巩固了地质勘查技术核心地位。成功中标3个省级地勘基金项目,承接了一盘丘等13个地方财政地勘项目,总合同额4680万元;完成了黄地脑预查等3个续作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其中鸡笼山项目具有可观的勘查前景;新提交矿产地6处。地勘业对全队相关业务的带动辐射功能和对全队创新转型的支撑作用较为明显。六是建立了地质环境技术新优势。建实了大队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技术支撑队伍,建立了大队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队伍,加强了咸宁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矿山水土环境监测以及咸宁地热专项监测等工作;扎实推进湖北省地质灾害重点省份咸宁建设,深化局地合作咸宁全域地热调查评价项目。承担生态修复勘查设计项目40余项,承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9个。七是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建成了大队办公OA系统,建立了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压缩开支用于“三保”领域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的通知》《职工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大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加强,为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紧抓项目建设,彰显创新转型发展成果。一是持续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一月一分析、双月一调度、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考核”,加强了项目建设的调度部署和推进落实。2020年完成生产经营增加值5895.23万元、盈余与利润额551.02万元,生产经营收入17485.21万元、生产经营产值23414.93万元,综合完成率为110.14%。2020年项目合同总额合同总额36779万元,结转下一年的项目合同总额约11548万元;储备项目预估合同总额35591万元。二是持续深化全员经营、综合经营理念。坚持“深耕咸宁、拓展区外”策略,坚持“重方向、重布局、重长远”策略,坚持大队领导协助和带头经营“新区域项目、新领域项目、大规模项目”策略,坚持“地方党委政府、行业部门为大客户”策略,确保项目转化率和承接率。三是持续深化项目建设会战方式。对于一定区域、一定时段内的批量项目,继续实行经营上和施工上的项目会战,今年区内13个矿山的地勘、区内外3个地市州污染取样和17个县市的农用地调查及修复都是采取会战方式进行。四是持续深化经营链条前伸或者延伸的探索。逐步参与到业主的项目谋划阶段,逐步进行上中下游全链条项目承接。五是持续深化项目来源的多元化拓展。以事业旗帜为引领、以科学研究为引导、以技术服务为手段,不断拓展区内外农业、环保、市政、交通、水利、应急领域新业务。大队项目来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各级财政项目占80%以上,咸宁区内项目占80%以上,创新转型项目占40%以上,传统的工程施工项目占5%以下。六是开展抗疫和抗洪形势下的项目应急管理。制定了“一人一策促进返队”“一项目一策促进复工”“全面复产、达产、超产计划”,在疫情和汛期共计影响3个半月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经济指标,有力地彰显了创新转型的成果。
(四)紧抓格局建设,提升创新转型发展后劲。一是培养了干部职工科学开放的心智模式。大家谋划、参与了创新转型实践,也看到、享受了创新转型的成果,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发展的视野,正确地认识政策与形势、机遇与挑战、现在和未来,形成了自主、自信、阳光、开放的心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得到了持续提振。二是形成了积极进入新技术领域的转型态势。随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到位和相关行业放管服的逐步深入,省局牵头优化经营环境和大队自主经营的逐步深入,干部职工队伍的传统品牌和地勘技术在新行业的后发优势得到了初步认可,大队正积极进入并不断深入新的行业部门、新的技术领域。三是建立了大队创新转型的新型机制。通过不断实践,大队逐步形成了“创新转型激励办法”“领跑经济发展制度”“大队领导领衔重要项目经营制度”以及装备建设、资质提升、人才培养、品牌建设办法等长效机制,为巩固和深化创新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四是构建了大队改革的基本架构。随着大队相继撤并三个二级单位、新立两个二级单位、整合相关业务及启动二级公司的所有制改革等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队“走精准的专业化技术服务道路”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更加坚定,构建“两个事业、四个产业”发展格局、建设未来“湖北省地质四队”一个区域品牌、六个下属公司的基本框架已具雏形,通过搭架筑形、积势蓄能,为地勘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在初步解决发展不充分矛盾之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逐步凸显。产业与产业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业务与业务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经历了近几年的创新转型之后,差距有所扩大,新的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二是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在初步解决干部职工精气神不振奋问题之后,执行能力不强、执行定力不够、执行效果不佳等能力建设问题开始产生,可能产生干部职工苦乐不均、内部管理逐步涣散的后果,还会影响到大队创新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在初步解决干部职工对大队发展基础、发展方向、发展理念等观念认知认同问题之后,快速恢复发展之后的小富即安、风险挑战面前的畏手畏脚、成绩贡献之下的自以为是等各种情绪开始冒头,影响到大队的决策和管理,还有可能再次形成思想不统一、内部不和谐的不良局面。
主要目标:抓紧抓实抓细做好各项常规工作,保质保量全面完成局党委下达的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全面完成大队职代会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见到新气象,保持大队恢复和发展的良好态势,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此,要加强以下重点工作的落实:
一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严格按照局党委的部署,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在严格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适当开展自选动作。通过此次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开启“十四五”新征程。
二是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再认识、开新局”实践活动。严格按照局党委的要求,结合四队实际,抓好各环节工作,用实践活动推动四队“一根主线、三个抓手”的重点工作,用实践活动推动“十四五”规划的科学修编,用实践活动促进2021年和“十四五”的开门红,力争“开局漂亮,全年精彩”。
三是进一步探索全面加强党对地质工作领导的体制和机制。不断认识地勘单位党的工作、党建工作以及党务工作的有机联系和不同特点,不断探索三个方面工作的实现原则、方法、路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工作上台阶。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为大队创新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系统谋划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局党委的领导下,结合当前形势和单位实际,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周密谋划,稳妥安排,进一步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准备和措施准备,力保平稳有效。
五是进一步深化创新转型工作。以“思想破冰”引领转型突破,深化运用“大学习、深调研、再认识、开新局”活动成果,进一步补短板、固基本、强优势,以创新转型的新突破,推动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业绩,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邵志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