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没有边界_王兴

物理学界为光是粒子还是波争吵了几百年,直到爱因斯坦证明了光既是波动,又是粒子,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波粒二象性。

这个记者的问题,对于当时只做团购业务的美团来说,的确很难回答。但8年后的今天,在「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这一类广告占满眼球的时候,已经很难用一句广告词描述清楚美团这样的庞然大物了。

如今美团的使命是「Eat better,Live better」,让中国人吃的更好,活得更好。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另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笔者在美团工作时,经历过17年底集团架构的大调整,很多商业化进程中的项目,比如美团云(类比阿里云),大象(类比钉钉),均被要求转为完全对内的支持性业务。

集团的决策原则,从上至下贯彻的很清楚:集团目标是五年后市值涨十倍,一切业务的增量价值均需要依附在集团的5年目标增量价值上,进行定位评估和取舍。

这是一笔很难算清楚的帐,但公司管理层已经提前想清楚并确定好了。这家公司的不确定性被限定了在SVP及以上范围内有限的几个人中。剩下的人,执行的都是大方向上的确定性。

下面我们就从产品的角度一起看看,美团是如何从一家专做团购的网站一步步拓宽边界,成为如今市值已然超越了百度的互联网巨头。

站在故事的起点,作为连续创业者的王兴,在决定这一次创业方向时,画出了知名的「四纵三横」行业模型。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是具有相对确定性的,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娱乐需求,信息消费需求,通讯需求和商务需求。技术的革新,商业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

而在另一个维度,是周期大概五年一次的技术革新,在当时的时间节点前溯,先后发生的技术革新为搜索,社交和移动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新最终都会落地到基础需求中去。

此时的王兴选择了移动和商务的交叉点,同时也确定了美团的基本发展思路:随着移动化场景的持续拓宽,将电子商务拓宽至线下场景,基于LBS的生活服务类场景。

这个阶段美团的业务形态参考的是国外团购鼻祖Groupon。即在单位时间内,上架单个或几个超低价商品,形成高流量抢购,并以流量作为议价资本,向新的商家索要低于市场价的供应价以及平台服务费,而超低价又会反向刺激流量的聚集。

这种业务模式特点要求选取的团购商品一定要是标准化商品,看起来似乎更像是如今的大促活动。给这种模式换一个如今大家更熟悉的名字的话,那它就是「聚划算」。

就像文章开头记者对美团模式的提问,团购模式当时在商家端,就是营销模式,即以出让部分价格收益的手段来达到营销的目的。

基于地域属性的业务特点使得用户的总数是在某个确定范围内的,越靠近边际值,拉新成本和难度就会对应增长。也因此,单位时间平台可获得的曝光量天花板是可以提前感知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平台依然做单品特卖,平台没有向上增长的空间,但如果去做分发曝光,则单位商品的议价能力降低,平台流量优势不再。这个模式将会被局限在人口稠密的大型城市和特定的标准化商品里。

如果不是有足够清晰的战略眼光,美团可能也会跟唯品会一样,变成「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在和淘宝的竞争中,因为更加垂直的入口心智(特卖,便宜)能获得某些差异性竞争的流量,但它只要尝试任何业务边界的拓宽,都是在消耗这种微弱的差异性。

2012年,美团网走到了团购营销平台的边界,王兴在思考,美团的突破边界的点是什么,美团区别于Groupon的点是什么?

王兴在此时提出了,符合中国市场现状的「三高三低」理论: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服务;为此,公司做到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

当时的团购网站因为都是营销模式的原因,是一套高毛利,高成本的运营模式。这个理论的提出,配合着Groupon如今的惨淡现状,颇有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味。

分发型电商平台,核心是「通过提供各种检索手段,缩短用户找到意向内容的路径」。平台可以通过简单的货架页嵌套,不断优化的类目管理(电商平台会招聘大量的类目运营)吞下海量的商品品类。

与此同时,产品模型的改变,也带来了平台在多边业务模型里,核心价值的转变。平台方的核心价值变为了提供决策场景并辅助决策的价值。举个例子,在美团or大众点评上,通过组合筛选和信息标签比较,就能找到自己想要吃的餐馆,想要住的酒店。而商家端,需要平台方在辅助决策时,提供更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露出,从而获得更多商业机会。

美团如今的业务模式,是一个有主线价值的业务联盟。成功搭建的业务越多,对于线下消费的场景壁垒就越高。而选取正确的业务方向的方法,被美团总结成三层四面业务模型。

“四面”指:用户数、频次、客单价、货币化率。把一项业务拆成这四个维度,就能大致算出值多少钱、年收入有多少。从这个角度看,团购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五六亿城市人口;一天三顿;人均一二十元、二三十元;在线市场非常小。

如果是一个还没有形成线上商品化的蓝海市场,比如当时的外卖和美食业务,美团会通过其一流的线下销售团队,使用已有的C端巨额流量作为议价杠杆(跟休闲娱乐事业部的销售同学聊天,就谈到,美团点评的出现,才使得租取成本低廉的居民楼单元房做店面成为可能,这种商家对于平台的获客依赖极大)迅速将该行业的线下信息线上化,商务化。

而对于已经相对成熟的行业,比如OTA(线上旅行服务行业)和演出行业,美团一般的进入的方式是:先找到第三方供应商(如行业的第二,第三名),通过接入对方供应链(美团能提供的流量是对方无法拒绝的,虽然知道这是在养虎为患)的方式,在平台上迅速建立对应入口的用户心智。

与此同时,美团会发展自己的bd团队和商家平台来不断提升自有商品数量。最终,美团的自有商品覆盖率越来越高,完成对于该行业的彻底进入。

进入曲线平滑,在供应商接入模式里,卖出去商品,供应商是要给美团分销利润的。提升自有商品过程,水到渠成。

对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压制,竞争对手在付出巨额成本教育市场,获得流量地位后,此时急于收割止血。而此时的美团在并没有包袱的情况下进入市场,在成本控制上,就会形成后发优势。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回答上一篇文章里留下的问题,美团对于共享充电宝行业,17年的两次尝试为何浅尝辄止,却为何选择在19年下半年大规模进入,以上所述就是部分原因。这样的思路,有做成的,如在OTA领域,美团在国内的间夜量已经超越携程,跃居全国第一。

也有暂时失败的,美团对于共享出行的尝试,在付出一定成本后,当前仅仅覆盖了南京,上海两地,王兴也在招股书里表示,短期内不会开拓新城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当事人的一些发言,我会觉得,滴滴能够抵御美团,恰恰是因为滴滴做了美团在千团大战时同样做过,也是同质化竞争中最正确的事情——苦修内功。

毫无疑问,此时的美团已经做到了线下决策性场景的绝对第一。行业第二名口碑的市场占有率,对于美团构不成丝毫规模化威胁。在公司现有的产品架构下,无论是从单一业务的纵深,还是横向业务的拓展上,都有足够的探索前景。

19年6月,美团发布了品牌升级的10.0版本,整体配色也从绿色变为了黄色。而这次升级最核心的改变是产品模式从分发平台转变成为工具+分发平台。工具功能被放在了首页最显著的地方,这使得美团再次突破了现有的业务边界,将自己的业务领地扩展到了——共享经济领域。美团单车也作为本次升级的一个环节,于此时陆续在各个主流城市投放。

在美团原有的产品架构里,产品诉求是让用户更好的找到消费内容,产品优化方向是更好的促进内容分发流转。

但是在共享经济业务里,如共享单车,共享出行,共享充电等业务中,产品属性从平台属性被弱化成为工具属性。

工具属性的特点是前台极简,用完即走,繁复的逻辑交给用户感知不到的平台中后台处理。所以彼时的美团如果要做共享经济业务的兼容,因为该业务类型不存在比价场景,故只能给其提供流量入口。

对于分发平台而言,这降低了原有的内容分发效率。对于工具型业务而言,路径的增加,页面信息的冗余,操作成本的提升,每一个都很致命的折损。

二者存在产品架构上的互斥性,也因此美团在做出行业务时,上线了一款独立App美团打车。要知道,像美团这样的流量入口,是很注意流量的聚集,形成规模效应的,如这次上线的美团单车,就是美团App独享。

而这次的改版,不是将共享经济业务作为一个业务兼容进内容分发平台,而是平台侧直接工具化,将业务内的高频工具型功能,如扫码,付款直接放在了打开就能触达的首页头部区域。

不过,在将来,它依然会遇到中心化分发平台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随着业务边界的持续突破,高频功能会越来越多,此时无论如何排列这些功能,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冗余。

我们可以试想下,如果美团决策要大规模推广打车业务,选择「from-to」地址的输入框该如何展现,如此高目的性的应用真的适合场景化分发么?

另一方面,或许我们也能看到,对于美团点评已有的到店业务,借助集团边界拓展,实现业务本身边界的拓展。如KTV业务这种在美团生态里已经衰微的业务类型,就可以借助本次升级,依靠平台首页扫码入口的巨额流量,尝试拓展诸如共享KTV等新的业务形式。

让我们回到为何美团在17年对共享充电宝业务两次浅尝辄止,但会选择在19年下半年大规模入场的问题吧。

一方面是在于,当时的共享充电宝业务,使用三层四面的模型来看,并不是一个市场规模大,客单价高的业务品类,美团在17年的尝试中,也应该对应获得了实际验证数据;

另一方面是在于,对于彼时的美团而言,不管是将这个业务兼容到美团分发架构里来,还是单起一个App,似乎都是一个低性价比的事情;

最后一方面在于,这家公司,对于线下-线上类型的业务,似乎已经掌握了一套后发先至的成熟打法。这个打法,在进入OTA行业,对抗行业巨无霸的过程中,成功验证过;在推广POS机业务,面对群雄割据的过程中,也成功验证过。而这次的共享充电宝业务,似乎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作为一款上线年的产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看到美团勃勃的生机,诸如美团租车,美团买菜,小象生鲜等新业务不断被孵化出来。

与此同时,美团对于已有业务的持续深耕,也同样投入了足够的重视和热情。公司也于今年第二季度首次实现整体盈利。

同样是多业务孵化形态的腾讯和网易,在今年均进行了战略转型和组织架构调整。对比之下,美团的成功,足够伟大。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在不断拓宽的业务边界,持续充足的弹药供给,足够明确的团队方向等等这一切成功因素的背后,是美团对于「Eat better,Live better」使命的持续聚焦。(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